高一生物春学期知识点总结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1)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孟德尔从生物的性状出发,揭示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和自由组合定律。
2.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自花传粉,性状易区分,子代多,生长周期短,花大便于人工授粉,所以豌豆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3.第一次套袋,其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第二次套袋目的是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 授粉后所结。
4.孟德尔采用了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分析现象、提出假说一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认为,生物体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方法: 测交实验,即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种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
目的:验证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
④得出结论-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传因子分别进人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6.基因分离定律发生时间是减数分裂I后期,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配子形成时。
7.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真核生物; 有性生殖;细胞核遗传; 一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一 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8.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在该实验中,F1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各有两种,比例为1:1。F2有3种种基因型,比例接近1:2:1,F1出现2种表型,比例接近3: 1。
自由组合定律
一、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及应用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①提出假说
a.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b.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c.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且数量比为1∶1∶1∶1。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②遗传图解
③结果分析
(3)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实验结果与演绎结果相符,假说成立,得出自由组合定律。
2.自由组合定律
(1)细胞学基础
4.验证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
| 验证方法 | 结论 |
| 自交法 | 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
| 测交法 | 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1∶1,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 花粉鉴定法 | F1若有四种花粉,比例为1∶1∶1∶1,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 单倍体育种法 | 取花药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若植株有四种表型,且比例为1∶1∶1∶1,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 自由组合定律的常规解题规律和方法
1.方法类
| 题型分类 | 解题规律 | 示例 | |
| 种类问题 | 配子类型(配子种类数) | 2n(n为等位基因对数) | AaBbCCDd产生配子种类数为23=8(种) |
| 配子间结合方式 | 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等于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 AABbCc×aaBbCC,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1×4×2=8(种) | |
| 子代基因型(或表型)种类 | 双亲杂交(已知双亲基因型),子代基因型(或表型)种类等于各性状按分离定律所求基因型(或表型)种类的乘积 | AaBbCc×Aabbcc,基因型为3×2×2=12(种),表型为2×2×2=8(种) | |
| 概率问题 | 基因型(或表型)的比例 | 按分离定律求出相应基因型(或表型)的比例,然后利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 AABbDd×aaBbdd,F1中AaBbDd所占比例为1×2(1)×2(1)=4(1) |
| 纯合子或杂合子出现的比例 | 按分离定律求出纯合子的概率的乘积为纯合子出现的比例,杂合子概率=1-纯合子概率 | AABbDd×AaBBdd,F1中AABBdd所占比例为2(1)×2(1)×2(1)=8(1) | |
2.根据子代表型及比例推断亲本基因型(逆向组合法)
(1).基因填充法
根据亲代表型可大概写出其基因型,如A_B_、aaB_等,再根据子代表型将所缺处补充完整,特别要学会利用后代中的隐性性状,因为后代中一旦存在双隐性个体,那亲代基因型中一定存在a、b等隐性基因。
(2).分解组合法
根据子代表型比例拆分为分离定律的分离比,确定每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基因型,再组合。如:
(1)9∶3∶3∶1→(3∶1)(3∶1)→(Aa×Aa)(Bb×Bb)→AaBb×AaBb。
(2)1∶1∶1∶1→(1∶1)(1∶1)→(Aa×aa)(Bb×bb)→AaBb×aabb或Aabb×aaBb。
(3)3∶3∶1∶1→(3∶1)(1∶1)→(Aa×Aa)(Bb×bb)或(Aa×aa)(Bb×Bb)→AaBb×Aabb或AaBb×aaBb。
例1.粒的甜与非甜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现有甜玉米植株甲与非甜玉米植株乙,下列交配组合中,一定能判断出该对相对性状显隐关系的是( )
①甲自交②乙自交 ③甲(♀)×乙(♂)④甲(♂)×乙(♀)
A.①或② B.①和② C.③和④ D.①和③
【答案】D
【解析】①②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不能确定显隐关系, AB错误;③和④为正反交,正交、反交结果都表现为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不表现的那一性状为隐性,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无法确定显隐关系,C错误;甜玉米植株甲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甜为显性,非甜味为隐性;若自交后代均为甜,则甜为纯合子(AA或aa),进一步看杂交结果,若杂交后代表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不表现出来的为隐性;若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甜味为隐性,非甜为显性,D正确。
例2.某两性花植物的两对相对性状高茎和矮茎、红花和白花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用该植物的甲、乙两植株杂交,子代表型比例为3:1: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甲、乙两植株中有一植株能产生4种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
C.亲本有4种可能的杂交组合类型
D.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子代表型比例为3:1:3:1=(3:1)(1:1),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由子代表型比例为3:1:3:1可知,甲、乙均有一对杂合子基因;对于另一对相对性状,甲、乙其中一个为杂合子,另一个为隐性纯合子;则甲、乙两植株中有一植株能产生2×2=4种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B正确;由子代表型比例为3:1:3:1可知,甲乙均有一对杂合子基因,对于另一对相对性状,甲乙其中一个为杂合子,另一个为隐性纯合子,假设第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控制,第二对性状由B、b控制,则杂交组合类型有AaBb×Aabb、AaBb×aaBb两种,C错误;子代表型比例为3:1:3:1=(3:1)(1:1),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D正确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的概念: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间:原始生殖细胞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
3.特点:染色体分裂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4.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
例如,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四个精细胞。一个卵母细胞分裂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精细胞为均等分裂,卵细胞为不均等分裂)
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的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细胞与卵细胞中的细胞核融合,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意义:使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其中父方母方个提供一半的染色体(区别于细胞质,母方提供绝大部分细胞质)
四分体:联会后的没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一个四分体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减数分裂过程的图像:以雄性动物(2n)为例,2对同源染色体。
|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 精原细胞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 ||
| 减Ⅰ分裂 | 前期 |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部分片段的染色体的互换,即基因重组 | |
| 中期 |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 ||
| 后期 | 细胞质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重组发生在这个时期。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 ||
| 末期 | 细胞质分裂,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 ||
| 减Ⅱ分裂 | 前期 | 染色体排列散乱分布在细胞中 | |
| 中期 |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 ||
| 后期 |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 ||
| 末期 | 细胞质分裂,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 ||
参考上图,总结如下表:
| 比较项目 | 精子的形成 | 卵细胞的形成 |
| 处于减Ⅰ的细胞 | 初级精母细胞 | 初级卵母细胞 |
| 处于减Ⅱ的细胞 | 次级精母细胞 |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
| 细胞质分裂 | 均等分裂 | 只有第一极体的减Ⅱ分裂中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 |
| 变形 | 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 不需要变形 |
2.减数分裂过程中常见曲线变化分析:
| 曲线图 | 区段 | 曲线解读 |
| BC段 | 核DNA数目加倍:DNA分子的复制。 | |
| CD段 |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 |
| DE段 | 减Ⅰ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子细胞核内DNA数目减半; | |
| GH段 | 减Ⅱ分裂末期,分开后的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核内DNA数目减半。 | |
| ff′段 |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 |
| efgh段 | 不含同源染色体 | |
| AB段 | 染色体(DNA)复制 | |
| CD段 | 同源染色体分离 | |
| EF段 |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 |
| AB段 | DNA复制,染色单体形成 | |
| BC段 | 存在染色单体的时期,包含减Ⅰ分裂前、中、后、末期和减Ⅱ分裂前、中期。 | |
| CD段 | 减Ⅱ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染色单体消失,每条染色体中只含有1个DNA分子 | |
| AF段 | 有丝分裂过程 | |
| CD段 | 属于有丝分裂后期 | |
| FG段 |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
| GH段 | 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 |
| BC段 | DNA复制,由含有1个DNA分子的染色体形成含有2个DNA分子的染色体,比值为0.5 | |
| DE段 | 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分子,比值是1 |
例1.(2022·湖南省·月考)如图为二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图像,关于此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含有12条染色体 B.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C. 含有同源染色体 D. 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A
【解析】1.减数分裂是指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过程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2.四分体指的是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减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体。
A.图中显示是四分体时期,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每个四分体有2条染色体,图中有12个4分体,共24条染色体,A错误;
B.四分期时期即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
C.一个四分体即一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
D.每个四分体有两条染色单体,四个姐妹染色单体,D正确。
【诊断】对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分裂过程及其区别掌握不清楚;不能把曲线图的变化过程与细胞分裂过程建立正确的关联
例2.(2023·浙江省·真卷)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它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①和②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H(h)、R(r)是其中的两对基因,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细胞①形成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 细胞②中最多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
- 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相等
- 细胞④~⑦中含32P的核DNA分子数可能分别是2、1、1、1
【答案】D
【解析】图中细胞①中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②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染色体分布在两极,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④~⑦都是精细胞;细胞①发生了染色体的互换和基因突变。
A.图中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分析细胞①中基因组成可知,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
B.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1个精原细胞(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经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分子一条链含32P和另一链不含32P。该子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形成的细胞①中每条染色体,只有一条单体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含32P(共4条染色单体含有32P),细胞①形成细胞②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正常情况下,细胞②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但根据图可知,H所在的染色体发生过交叉互换,很有可能H和h所在染色体都含有32P,因此细胞②中最多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B错误;
C.根据B项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细胞②和③中各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但由于细胞①中发生了H和h的互换,而发生互换的染色单体上不确定是否含有32P,故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C错误;
D.如果细胞②的H和R所在染色体含有32P,且细胞②中h所在染色体含有32P,则r在染色体不含有32P,因此形成的细胞④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数为2个,形成的细胞⑤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数为1个,由于细胞③的基因型为Hhrr(h为互换的片段),h所在的染色体与其中一个r所在染色体含有32P(H和另一个r所在染色体不含32P),如果含有32P的2条染色体不在同一极,则形成的细胞⑥和⑦都含32P的核DNA分子数为1个,D正确。
【诊断】不能准确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如染色体和核DNA分子的数量变化、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变化等。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假说
1.内容
基因(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2.依据:(观察蝗虫)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假说-演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