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知识点清单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中小学全科学习资料下载 立即领取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知识点一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

 

3.无人定居区: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

 

4.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集中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距海较近地带;海拔较低地带;趋向于城镇地区。

(2)稀少区:自然条件恶劣区。严寒的两极地区;高寒的高原山地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区和干旱的沙漠气候区。

思考: 为什么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在高原和山地?青藏高原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什哪里?原因是什么?

提示:热带高原和山地,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海拔超出疟疾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原因:气候温暖、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注意: 区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目。单位: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人口的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不单纯指数量的分布,还包括人口聚集与扩散状态。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

自然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地形 平原及低山、丘陵 平原方便工农业生产,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低平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高原 交通不便,崎岖寒冷,人口稀少
气候 气温 北温带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约80%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人口疏密大致与降水量成正相关
水资源 江河湖泊沿岸人口稠密;干旱区逐水而居,聚落多呈点状、线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土壤肥力、耕作性质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则人口分布也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分布地区,人口较稠密
矿产资源 矿产开发吸引人口,形成城市 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2)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最显著)、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社会经

济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经济发

展水平

经济发达区稠密;落后区人口分散 我国东部、欧洲西部人口稠密;我国西北部、撒哈拉等地区人口稀疏
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人口分散;城镇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人口稠密
交通

运输

交通便捷地区稠密,交通运输欠发达地区稀疏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高原山地地区人口稀疏
历史

因素

开发历史悠久地区,数量多密度大;反之,数量少密度小 亚洲和欧洲人口稠密,美洲和大洋洲人口稀疏
政治、文

化、军事

社会稳定、文化发达区稠密;反之稀疏 常年战乱的中东,人口大量外迁

思考:举例说明政府的人口政策、宗教和地方习俗是如何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

提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政策,城市人口变稀疏;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人口稠密;春节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变稀疏。

注意: 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显著。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三、案例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

1、位置:起自黑龙江省的黑河,止于云南省的腾冲。

全国约96%人口分布在该线以东南部地区。

 

思考:“胡焕庸线”西北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气候干旱、降水少、有大面积荒漠地区。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1)人口数量多、密度大

(2)人口分布不平衡

 

知识点二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

1.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性为;

空间属性: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比较:

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概念 涉及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期改变的人口移动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又在短期内返回的人口 移动现象
共同点 人口在空间上发生位移
不同点 居住地是否变更 变更,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 不变更,不改变户籍
时间限度 永久性或长期性 临时或短期,具有周期性流动或往返流动的特点
举例 “闯关东”“下南洋”、移民海外 探亲访友、出差、旅游

4.(1)按地理范围划分:

类型 概念 迁移范围 主要方式
国际迁移 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超越国界 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难民定居等
国内迁移 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超越行政区边界 库区移民、招生、分配等
  •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这一过程叫城市化或城镇化。
  • 按就业人口迁移方向划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5.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素 内容
推力因素 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恶劣、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风险大、收入低
拉力因素 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气候适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阻碍因素 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移民迁移、迁移距离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语言不通等
个人因素 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印象与评价等。

(2)主要影响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水源 水源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 人类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土壤 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耕地而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吸收人口迁入 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工业城市的形成
环境 生活环境恶化致使人口迁出,优美的环境吸引人口迁入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使当地遭到了核污染,当地居民全部迁出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发饥荒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大干旱造成成千上万的难民
钻石免费 永久钻石免费

已有0人支付

网站作品版权归本站所有
学习资料下载大全_k12教育学习资料下载中心 » 必修二 知识点清单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中小学全科学习资料下载 立即领取

发表回复

提供更多最优质最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