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课前预习单-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
《开国大典》——课前预习单-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
7.《开国大典》——课前预习单
1 .读拼音,写词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xuān gào(__________)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lóng zhòng(___________)举行。现场举行了盛大的yuè bīng(_______)仪式,广场上qí zhì(_______)飘扬,子弟兵们穿着笔挺的zhì fú(_______),迈着整齐的步伐,以相等的jù lí(______)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会场上bào fā(________)出了pái shān dǎo hǎi(______)的掌声。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
| B.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
| C.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
| D.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
3 .选择对句中词语的正确理解。(填序号)
【小题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句中的“直奔”表达了( )。
| A.人们强烈的感情 |
| B.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心情 |
【小题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 A.人们对领袖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
| B.人们的自觉性很高 |
4 .读一读,连一连。
庄严的 声音 擎着 会场
雄伟的 宣告 提着 火把
热烈的 掌声 直奔 红灯
雷鸣般的 欢呼 舞着 红旗
5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汇集 聚拢
(1)几个人(__________),站成一个圆圈。
(2)丁字形的广场(__________)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宣告 宣布 宣传 宣读
(3)毛主席(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4)毛主席在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__________)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5)这庄严的(__________),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欢呼起来。
6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广场上人很多。(改写句子,句意不变)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女人等各种各样的人。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填空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________________。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__________________,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使全中国人民的心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宣告 隆重 阅兵 旗帜 制服 距离 爆发
排山倒海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看拼音写汉字。看拼音写汉字是小学比较基础的知识点。同学们要想做好此类题目,最重要的是拼音知识要过关,平时要多听、多读、多写。拼音知识扎实了,汉字书写才会正确。同学们在书写汉字时要笔画规范,笔顺正确;要多读几遍,再下笔。这样,同学们做题的正确率会更高。
2 .A
【详解】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3 .【小题1】B
【小题2】A
【分析】
【小题1】“直奔”说明人们着急的心理,想尽快赶到现场;
【小题2】“一齐”说明大家对领袖的热爱。
4 .庄严的—宣告 雄伟的—声音 热烈的—欢呼 雷鸣般的—掌声
擎着—红旗 提着—红灯 直奔—会场 舞着—火把
【详解】
略
5 .聚拢 汇集 宣布 宣读 宣告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选词填空能力。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汇集:指聚集。
聚拢:意思是会聚合拢起来。
(1)结合词义,根据句子语境“几个人( ),站成一个圆圈”可知,括号里适合填上“聚拢”词语。
(2)结合词义,根据句子语境“丁字形的广场( )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可知,括号里适合填上“汇集”词语。
宣告:指宣布(多用于重大事件),告知。
宣布:指公开正式告诉(大家)。
宣传:指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
宣读:指在集会上向群众朗读(布告、文件等)。
(3)结合词义,根据句子语境“毛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可知,括号里适合填上“宣布”词语。
(4)结合词义,根据句子语境“毛主席在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可知,括号里适合填上“宣读”词语。
5.结合词义,根据句子语境“这庄严的(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欢呼起来”可知,括号里适合填上“宣告”词语。
6 .(1)广场上的人群队伍像一条条长龙。 广场上人山人海。
(2) 广场汇集了群众队伍。
(3)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等各种各样的人。
【详解】
(1)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比喻句的判断与运用。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和喻体的特点:①不是同一类事物;②有相似之处。如何写比喻句:找出与本体有相似之处的喻体,加上比喻词。比喻句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本体的特点。
原句“广场上人很多”,即:广场上人头攒动,好比星空中的点点星光。
考查了改成夸张句:广场上挤得连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2)本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缩句要将句子缩到最短,保留其原始的主谓宾结构即可。缩句步骤: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第三,检查对错优劣。
主语:广场,谓语:汇集了,宾语:群众队伍。
(3)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修改病句的步骤:A、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B、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C、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D、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①用词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④词序混乱。⑤重复啰唆。
⑥前后矛盾。⑦不符事理。⑧归类不当。⑨指代不明。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女人等各种各样的人。”归类不当。
改为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等各种各样的人。
7 .一齐欢呼起来 长城内外 大江南北 一齐欢跃起来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文章先写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接着作者按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接着作者写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作者写了群众游行的盛况和大典结束后的情况。全文段落之间过度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原文: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