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学生版)
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侍坐》中,“ ”一句表现了曾皙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回答中曾皙说和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 ”。
2.《侍坐》中,子路认为,哪怕面对“ , ”这样内忧外患、治理难度大的国家,他也只需三年便可扭转局面。
3.《侍坐》中,同样是治国三年,子路认为能达到的治理效果是“ ”,而且还知礼法;而冉有认为能达到的治理效果是“ ”。
4.在《侍坐》中,子路言志后“夫子哂之”的原因是“ , ”。
5.《侍坐》中,孔子的“ , ”两句话,既是对公西华愿做小相的谦虚的赞许,又是对他的鼓励。
6.春秋时期郑国处在秦、晋、楚环伺之下,类似于《论语》中《侍坐》中子路所描述的“ ,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局面。
7.与孔子的其他弟子不同,在《侍坐》中,曾皙将自己的社会理想描述成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 , ”,吟咏而归的春游图景。
8.一天王老师上课时想让同学主动发言,但同学们有碍于王老师年长,存在代沟,羞于交流。此时王老师可以用《侍坐》中的“ , ”两句进行引导。
9.《侍坐》中,冉有以“ , ”两句话谦虚地表达自己不能承担礼乐治国的重任。
10.《侍坐》中,“ , ”两句通过孔子出场时的语言描写塑造了温和自谦、循循善诱的师者形象。
11.在《侍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 , ”,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12.《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说的也是国家大事的两句是“ , ?”
《谏逐客书》(一)
1.《谏逐客书》一文开头“ , ”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的句子是“ , , ”。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 , ”。4.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 , ”。
5.《谏逐客书》中用“ , , , , ”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事实。
6.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谏逐客书》连写四位君王“ ”,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的句子是“ , , , , , , , , ”
7.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 ,进而提出诘问:“ !”以驳倒“吏议”。
8.《谏逐客书》中,用“ , ; , ”,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
9.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 , ”,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 , ”。
10.《谏逐客书》中,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 , ”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1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主要原因是“ , , , ”。
《谏逐客书》(二)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于“吏”,“ , ”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就大业的句子是: , 。
3.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4.《谏逐客书》中,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 ”。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5.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 , ”,这样的不良印象。
6.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 , , , ”的良好效果。
7.《谏逐客书》中,作者接力陈述异国珍宝的句子是:“ , , , , , , ”。
8.以美女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 , , , ”。
9.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说理深刻,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谏逐客书》中,用“ ”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
10.《谏逐客书》一文最后,用“ , , ”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1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_____ , ”。
12.《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 , ”。
《谏太宗十思疏》(一)
-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 , , 。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 。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 ”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 ; ,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 ”。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 ,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 , 。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 。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 。
-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 。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 。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 ; , 。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 。
《谏太宗十思疏》(二)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 。
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 ; , 。
1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 , , 。
19.《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 。
20.《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 ?
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 。
22.《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 。
23.《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 。
2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 , 。
25.《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 , , !
26.《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 。
2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 。
2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 , , 。
《阿房宫赋》(一)
1.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 , 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之广和建筑之高。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的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 , 。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 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炼的语言叙述了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 , 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
5.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分别指出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写秦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6.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 , ”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7、《阿房宫赋》用“ , ”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8.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9.在《阿房宫赋》中 ,杜牧通过:“ ,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 。
11.《阿房宫赋》中写楼阁依地势而建,互相钩连、互相环绕的句子是: ,
12.《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人置身其中会迷失方向,突出了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1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用“ , ” 两句写出了宫中楼阁的密集程度。
14.在《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走廊像腰、屋檐像鸟嘴的句子是“ , ”
15.《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宫女们极力展示自己的娇媚以等待皇帝的宠幸。
《阿房宫赋》(二)
16.《阿房宫赋》中的“ , ”,用比喻的方式描写阿房宫中的女子打开妆镜时的景象,极言其人数之众。
17.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这两句可以看出,阿房宫里的宫女,有很多原来在六国是身份很高贵的。
1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示,六国灭亡后,其王侯的宫妃、女儿和孙女只能离开故国,“ ”,且每天要“ ”,成为阿房宫中的宫人。
1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比喻阿房宫中的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打开妆镜的情景,用“ ”比喻她们梳理鬟发时的情景。
2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的情景,她们倒掉洗脸水后,就会出现“ ”的景象;她们焚香熏衣时,就会出现“ ”的景象。
2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经过一番梳妆打扮后娇柔美丽的姿态。
2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听到皇帝车辇远去的声音而怅然若失的情态。
2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打扮好后渴盼得到皇帝宠幸的情态。
2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王宫中收藏的珍宝是其统治者经过不知多少代多少年“ ”,才能够“ ”的。
25.《阿房宫赋》中,杜牧沉痛地写道“ , ,这既表现了一些宫人渴望见秦皇一面而不能的悲惨,更是夸张地写出阿房宫宫人之多。
2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统治者经过“ ”从百姓那里抢来的珍宝因国亡而“ ”,就只能又被掳掠到阿房宫中。
27.《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极力描写了秦皇荒淫奢靡的生活后,先用“ , ”阐述人心相通的道理,再进一步指出老百姓也有和秦皇相同的心理。
2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 , ”,这是告诫统治者要汲取秦的教训,不能自己享乐而不顾念百姓。
《答司马谏议书》(一)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 4., ,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作者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 6., ,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 , 。
8.“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9.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10.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为此简略地写了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 ,______”,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1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 , , 。
《答司马谏议书》(二)
1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 。 , 。
1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 , 。
14.《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 , 。
1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 。”
16、《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 , 。”
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 , ,”,否定了“生事”之说。
18、《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
19、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 , ”,根本算不上拒谏。
20、《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 , ”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 ”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2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 、 。”
23、《答司马谏议书》中,从“ , ”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六国论》(一)
1.在《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
5.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借古讽今,发人深省;而“___________”的告诫又是那样真切深沉。
6.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苏洵在《六国论》中便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
7.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 _____,非秦也;__ 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8.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 ___,_______ 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9.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10.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____________。”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二)
14.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15.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6.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17.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__________”,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__________”,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18.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 ”,那么一定会出现“ ”的结果。
19.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20.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1.《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
22.《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3.《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25.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26.《六国论》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将赂秦者与被赂者的心理进行对比,说明暴秦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六国论》中从反面提出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结果会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六国论》中,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登岳阳楼》
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 ”。
2.杜甫《登岳阳楼》中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3.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地域辽阔,气势恢宏,杜甫的《登岳阳楼》中“ , ”体现了这一特点,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4.《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从所见转到所感,从阔大转到狭小,从登临的喜悦转到身世的凄凉之感的诗句是“ , ”。
6.《登岳阳楼》中“ , ”。两句表现出诗人心系国家安危,胸襟博大,营造出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7.《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桂枝香·金陵怀古》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交代登高时节的句子是“ ,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写水,“ ”写山,从总体上写出了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3.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化用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与“ ”相对,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极具立体感。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江上的帆船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句子是“ ,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作者将登临所见之景描写得极为巧妙,其中,“ ”写日落江天,“ ”状夕夜洲渚,“ ”抒赞美欣赏之怀。6.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 ”三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与《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可谓异曲同工,颇有大家风范。
7.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一句,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而陈后主在危难之际仍然寻欢作乐的可悲情景。8.《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与反思的句子是“ , ”。
9.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心情。10.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借古讽今,借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的句子是“ , , ”。
《念奴娇·过洞庭》理解性默写
1.《念奴娇·过洞庭》中,“ ”指洞庭湖和与之相连的青草湖,点出了地点;“ ”写洞庭青草湖上,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方式富有新意,诗意盎然。
2.在《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颇有自然造化皆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了诗人豪迈的气概。
3.在《念奴娇·过洞庭》中,“ , , ,
”三句描绘了水天辉映、玉宇澄清的景象。
4.《念奴娇·过洞庭》中物境与词人心境悠然相会,所以词人说“ , ”。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5.在《念奴娇·过洞庭》下片中,写景与诗人心境和谐共生的句子是“ , ”。6.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 ,
”三句,巧妙化用了屈原《九歌》中“援北斗兮酌桂浆”的诗句,气势恢宏,让人心胸顿时为之开朗。
7.《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 ”两句,说明诗人已忘情于月白无风之夜,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8.《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 ”两句,描写了诗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自己的满腔豪情,与苏轼《赤壁赋》中“扣舷而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游园(皂罗袍)》
1.《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 , ”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2.《游园(皂罗袍)》中“ , ”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3.《游园(皂罗袍)》中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 , ﹔ , 。4.《游园(皂罗袍)》中“ ”一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