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课本复习
第1课:古诗三首(1)《绝句》的作者是唐 代诗人杜甫 ,被后人称为“诗圣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这两句诗分别从视 觉、嗅 觉的角度描绘了明丽和谐的春日美景。读着这两句诗,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春天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清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 的画面。“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飞 ”字写出了燕子的忙碌,“睡 ”字写出了鸳鸯的悠闲自在,展现了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2)《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宋 代诗人苏轼 ,他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 并称为“三苏”。这是一首题画 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的早春景色,“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两句写出了江边桃花初放、江暖鸭嬉的景象。“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是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3)《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这首诗描写的是宋 代诗人曾几 游览浙江省三衢山的情景,“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写出游的天气(晴天)和路线(从水路到山路),“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两句写了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的宜人风光,抒发了诗人山行途中欢乐愉悦 的心情。
第2课:(1)《燕子》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郑振铎,课文以“燕子”为线索,通过描写燕子的外形 、飞行 、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停歇姿态,描绘了一幅烂漫无比 、生机勃勃 的春景图,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作者对燕子和春天的喜爱 之情。(2)剪刀似 的尾巴 伶俐可爱 的小燕子 光彩夺目 的图画 旷亮无比 的天空。
第3课:(1)《荷花》的作者是叶圣陶 ,课文记叙了叶圣陶“闻到清香 ——观察形状——欣赏姿势——展开想象 ——回到现实”这一过程。其中,第二、三部分从颜色 方面表现了荷花的纯洁美丽,从形态 方面表现了荷花的姿态各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及大自然的无限喜爱与赞美 之情。(2)蜻蜓 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 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
第4课:(1)《昆虫备忘录》的作者是汪曾祺 ,课文一共写了4 种昆虫,它们是蜻蜓 、瓢虫 、独角仙 、蚂蚱 。读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视觉非常灵敏,长着一对复眼 的蜻蜓;力气大,个头大,头上长着一只犀牛一样的角的独角仙 ;有益虫也有害虫,朱红色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的瓢虫 ;还有你一捉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的蚂蚱 。
◎第二单元:单元导语: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
第5课:(1)《守株待兔》是一个寓言 故事,选自《韩非子·五蠹》,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刻舟求剑》 和《亡羊补牢》 。这个农夫在田中偶然看到的情形是“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看到这个情形后,农夫所做的事是“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 ”。(用文中原句回答问题)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应该靠自己的努力,不能心存侥幸,想着不劳而获 。
第6课:《陶罐和铁罐》一文的体裁是寓言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来展开情节的,我们认识了谦虚友善 的陶罐和傲慢无礼 的铁罐。开始时,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陶罐对铁罐的态度是谦虚 和友爱 ,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光洁 、朴素 、美观 ,铁罐化为泥土 。许多年后,陶罐依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已消失不见。从中我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的道理。
第7课:《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是根据《伊索寓言》 改写的,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 从狮口 逃生的故事。课文按事情发展 顺序,先写鹿认为自己的鹿角美丽 ,鹿腿难看 。结果,一只狮子扑来,在逃命的过程中,鹿角差点儿送了自己的命,而鹿腿却让它狮口逃生。课文让我明白了: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的道理。
第8课:《池子与河流》是一篇诗歌形式的寓言 故事,作者是克雷洛夫 ,他是俄 国著名的作家、寓言家。文中的“池子”指的是那些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的人,“河流”指的是那些永不满足、勤奋努力 的人。这篇文章中,河流遵循的自然规律是: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课文告诉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虚度年华,应当为社会多作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 。
◎第三单元:单元导语:深厚的传统文化 ,中国人的根 。
第9课:古诗三首 (1)《元日》的作者是宋 代诗人王安石 。这首诗描绘了人们过春节时放鞭炮 、饮屠苏 酒、换桃符 的习俗,文中的诗眼是“暖 ”字。“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两句写出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情景;“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两句描写了春节时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景象。
(2)《清明》的作者是唐 代诗人杜牧 ,我知道清明节有扫墓 、踏青等习俗。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景象,表现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悲伤情绪。“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两句交代了天气是下雨天,作用是渲染烦闷的气氛,写出了行路人的心境。“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诗人想要借酒浇愁的心情。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 代诗人王维 ,“忆”的意思是想念 ,“山东”是指华山以东。这首诗描写的是在农历九月九日 重阳节那一天,作者独自一人在他乡,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友 的情感。诗中用于表现远在他乡的游子逢年过节便会深深地思念故乡亲人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画面,他猜想兄弟们今日会登高望远,“少一人”说得是王维自己 。
第10课:(1)《纸的发明》介绍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展、改进、传播和对世界的贡献,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2)四大发明: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 、印刷术 。(3)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第11课:(1)《赵州桥》是一篇说明 文,课文按总—分—总 结构,先总写了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拱桥,再重点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美观 和桥栏上精美的图案,最后介绍了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隋 朝的石匠李春 设计并参加建造的。
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北宋 画家张择端 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反映的是北宋时期汴京 (城市名)热闹的场面,课文从形态各异的人们、热闹非凡的街市 、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繁华宏伟的都城等方面展开叙述。这幅画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到“名扬中外”一词,我想到了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举世闻名 ”。
◎第四单元:单元导语:看,花儿在悄悄绽放 。听,蜜蜂在窃窃私语 ……自然界如此奇妙 ,留心观察 ,会有新的发现 。
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写了不同 的花会在不同 的时间开放,并说明其原因:一是与温度 、湿度 、光照 有关,二是与昆虫活动的时间 有关。表达的丰富性:(1)蔷薇绽开了笑脸 (2)睡莲从梦中醒来 (3)万寿菊欣然怒放 (4)紫茉莉苏醒过来 (5)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6)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第14课:(1)《蜜蜂》这篇课文选自法 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的《昆虫记》 。课文以第一 人称,写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而进行的一次实验过程,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
第15课:《小虾》这篇课文以第一 人称叙述了“我”和阿成 到村边小溪 里捉到一些小虾 并带回家养在缸里的故事,作者按观察的顺序写小虾,先写小虾的颜色 ,接着写小虾吃食有趣,最后写逗小虾玩,从闲游和搏斗两个方面写出了小虾的有趣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第五单元:单元导语:想象力 比知识 更重要。——[美国]爱因斯坦
第16课:(1)《在宇宙的另一边》的作者是陈诗哥,文中的“我”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 ,“宇宙的另一边”所有的人、事和物都与这一边相反 ,表现了“我”丰富的想象力。
(2)乘法是这样的:“早春二月”乘以“竹外桃花三两枝 ”,再乘以“春雨贵如油”,等于“春风又绿江南岸 ”,又等于“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最后等于“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童话 故事。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有趣地描述了主人公“英英”变成了一棵树 之后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 的和谐和深深的母爱。
◎第六单元:单元导语:在童年 的百花园 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
第18课:(1)《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作者是张继楼。水墨画是由水 和墨 经过调配浓度所画出来的画。课文作者通过“溪边 、江上 、林中 ”三个小标题主要描写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蘑菇 这几个生活场景,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2)《溪边》一诗中,一个钓鱼的孩子在溪水边看到的景物有垂柳 、山溪 、钓竿 、红蜻蜓 、鱼儿。
(3)《江上》一诗中,作者把小孩 比作刚下水的鸭群。通过小手拨动浪花,和几个小孩钻入水中溅起的阵阵浪花,和出水时露出的两排银牙,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戏水 之乐。
(4)《林中》一诗写了松林中的清爽美景,这些自然美景由松树 、蘑菇 、雨珠 组成。通过“是谁一声欢叫 ”一句可以看出人的存在,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又充满童趣的美好的生活画面。
第19课:(1)《剃头大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秦文君 ,课文讲述了“我”的表弟小沙 因为害怕去理发店,在表弟小沙的央求下,“我”为他剪头发 的有趣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小孩子的调皮可爱 。(2)文中的“剃头大师”指的是不会理发的“我” ,以“剃头大师”为题,将“我”剃头的水平与“大师”这一称号形成强烈反差,风趣幽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
第20课:(1)《肥皂泡》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的诗人。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如《繁星》 《春水》 《寄小读者》。
(2)这篇课文回忆了作者小时候喜欢玩吹肥皂泡的游戏。课文主要写了做 肥皂泡、吹 肥皂泡和看 肥皂泡,其中重点写的是吹 肥皂泡和看 肥皂泡。表现了作者细心观察生活 的特点,表达了她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怀念 之情。(3)“我”最爱玩吹肥皂泡是因为:肥皂泡漂亮又好玩 。下雨天“妈妈”总教“我们”在廊子上吹肥皂泡是因为阴雨天气潮湿,肥皂泡 不容易破裂。
第21课:《我不能失信》写的是宋庆龄 小时候的事,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叠花篮 的诺言而放弃去伯伯家看鸽子的故事,体现了她诚实守信 的可贵品质。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 。
◎第七单元:单元导语: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 的奥秘 ,等待我们去寻找 。
第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作者是英 国的彼得·西摩 ,课文按照时间 顺序,围绕“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这句话,从天空 和大地 两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会有所发现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第23课:(1)《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石友,课文运用总—分—总 的结构,先用问句“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开头,点明这篇课文介绍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接着介绍了海底的动物 、植物 和矿藏。其中,在介绍海底动物时,作者从动物的声音 和动物的活动方法 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的世界”总结 全文,点明中心。激发我们热爱自然 、探索自然 奥秘的兴趣。
(2)常见的四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 、科学性 、严谨性 。
第24课:《火烧云》节选自作家萧红 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文中作者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按照“火烧云上来→火烧云变化极多 →火烧云下去了”的顺序,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颜色 、形状变化极多 和变化极快 这两个特点,让我们感受到火烧云的奇特 和美丽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的思想感情。
◎第八单元:单元导语:有趣 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是开心 的笑声,还有许多的思考 。
第25课:《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围绕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的对话 展开,急性子的人不切实际地讲求速度和效率,慢性子的人做事迟钝缓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能太慢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什么事都做不好 。
第26课:《方帽子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家帽子店只做方帽子 ,小孩子不喜欢方帽子,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帽子。后来,方帽子店对面又开了一家帽子店,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顾客们最后都进了新帽子店。文中的大人们死板 ,文中的孩子们善于思考 ,善于发现 ,勇于创新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只有懂得改变和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
第27课:《漏》这篇课文是一个民间 故事,讲述了老虎和贼做贼心虚 ,被老婆婆口中的“漏”吓得自乱手脚的故事。老公公和老婆婆所说的“漏”指的是屋子漏雨 ,而老虎和贼听了,以为“漏”是一种凶猛的动物 。课文告诉我们:没有弄清楚情况就盲目下结论,只会害了自己又达不到目的 。
第28课:《枣核》是一则民间 故事,讲述了一对夫妻如愿有了一个枣核 般大小的孩子,他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县官 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在正确看待自己的同时,做一个勤劳、善良、有智慧的人 。
挖空默写部分
第1课:古诗三首(1)《绝句》的作者是唐 代诗人杜甫 ,被后人称为“诗圣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这两句诗分别从视 觉、嗅 觉的角度描绘了明丽和谐的春日美景。“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飞 ”字写出了燕子的忙碌,“睡 ”字写出了鸳鸯的悠闲自在,展现了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 《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宋 代诗人苏轼,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并称为“三苏”。这是一首题画 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的早春景色,“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两句写出了江边桃花初放、江暖鸭嬉的景象。“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是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
(3)《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这首诗描写的是宋 代诗人曾几 游览浙江省三衢山的情景,“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写出游的天气(晴天)和路线(从水路到山路),“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两句写了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的宜人风光,抒发了诗人山行途中欢乐愉悦 的心情。
第2课:(1)《燕子》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郑振铎,课文以“燕子”为线索,通过描写燕子的外形 、飞行 、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停歇姿态,描绘了一幅烂漫无比、生机勃勃 的春景图,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作者对燕子和春天的喜爱 之情。(2)剪刀似 的尾巴 伶俐可爱 的小燕子 光彩夺目 的图画 旷亮无比 的天空。
第3课:(1)《荷花》的作者是叶圣陶 ,课文记叙了叶圣陶“闻到清香 ——观察形状——欣赏姿势——展开想象 ——回到现实”这一过程。其中,第二、三部分从颜色 方面表现了荷花的纯洁美丽,从形态 方面表现了荷花的姿态各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及大自然的无限喜爱与赞美 之情。(2)蜻蜓 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 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
第4课:(1)《昆虫备忘录》的作者是汪曾祺 ,课文一共写了4 种昆虫,它们是蜻蜓 、瓢虫 、独角仙 、蚂蚱 。读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视觉非常灵敏,长着一对复眼 的蜻蜓;力气大,个头大,头上长着一只犀牛一样的角的独角仙 ;有益虫也有害虫,朱红色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的瓢虫 ;还有你一捉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的蚂蚱 。
第5课:(1)《守株待兔》是一个寓言 故事,选自《韩非子·五蠹》,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刻舟求剑》 和《亡羊补牢》 。这个农夫在田中偶然看到的情形是“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看到这个情形后,农夫所做的事是“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 ”。(用文中原句回答问题)
第6课:《陶罐和铁罐》一文的体裁是寓言 ,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来展开情节的,我们认识了谦虚友善 的陶罐和傲慢无礼 的铁罐。开始时,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