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小学全科学习资料下载 立即领取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统一

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统一:589年,隋军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二、开通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向南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组成,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意义:大运河的开凿与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科举制度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识。

确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创立。

意义: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利,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推动教育发展。

四、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618年灭亡)

启示: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治国者应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概况: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

背景:626年,李世民继位,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原因:

1.唐太宗个人才能: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虚心纳谏,(把魏征比作镜子);戒奢从简,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还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谋杜断);

2.治国方针: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经济上: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评价: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三、武则天

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治国: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重视生产。

评价: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盛世局面的出现

原因:

1.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实行一系列改革:(1)政治上: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汰冗员;(2)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革税制;(3)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表现: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二、经济的繁荣

农业: 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曲辕犁和筒车得以发明和推广,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亩产量。

手工业:

1.纺织品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妙冠绝全国。

2.陶瓷业: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造型精美。

商业:

1.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

2.出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益州等大都市,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3.草市逐渐兴起;

4.唐朝对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

三、国际大都市长安

构成:唐朝都城长安是以隋朝大兴城为基础扩建而成,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功能:(宫城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地方,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外郭城实行坊市制度。

特点:1.布局整齐,规划井然有序;2.坊为居民居住区,市为商品交易区,两者有严格区分;

地位:长安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

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和兼容并包。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原因:

1.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

2.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

3.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概况: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肃宗重用郭子仪,在回纥军队援助下,763年平叛成功。

影响:1.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2.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3.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

概况:874年,王仙之在今河南起义,其死后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881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朱温降唐后,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影响:黄巢起义使唐朝受到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标志: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

概况:唐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特点:1.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2.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

3.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结果:后周周世宗进行改革,为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一、文成公主入藏

概况: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人是现在藏族的祖先。

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唐与吐蕃关系发展:唐中宗时,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刻立《唐蕃会盟碑》,见证两族友好关系。

二、突厥

兴起:突厥是六世纪兴起于阿尔泰山的一个游牧部落。

交往:

1.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

2.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3.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结果:突厥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在西迁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合。

三、回纥

兴起:回纥是居住在漠北的游牧部落,唐玄宗时,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

唐纥交往:

1.骨力裴罗接受唐玄宗册封,号怀仁可汗。

2.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曾出兵助唐平叛;

3.唐朝后期,双方贸易往来频繁。

结果:9世纪,回纥部众离散,汗国灭亡,大多数与新疆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主体。

四、渤海

兴起:靺鞨主要生活在黑龙江领域。

唐靺交往:

1.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2.渤海国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被称为海东盛国。

五、南诏

兴起:隋唐时期,云南苍山洱海一带称为六诏,其中最南部的部落在唐朝支持下建立南诏政权。

唐诏交往:

1.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2.南诏多次派遣贵族大臣和子弟到成都求学。

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原因:

1.隋唐国力强胜,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强大吸引力。

2.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影响

1.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2.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

唐朝民族交往的政策和方式: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方式:战争、和亲、册封、设置机构、会盟等。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隋使和遣唐使

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史实:隋唐时期,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称遣隋使、遣唐使。

作用: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遣唐使团中的阿倍仲麻吕是留学生中的杰出人物。中文名:晁衡。

二、鉴真东渡

概况:鉴真接受日本邀请,先后5次都没有成功,还因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第6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

影响: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与新罗的交往

概况:朝鲜半岛的国家新罗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代表: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四、玄奘西行

概况: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贡献:1.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五、与东罗马帝国交往

概况:东罗马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和羚羊等。

六、与大食的交往

概况:古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大食与唐朝通好。

中外交流频繁原因:

1.政治:隋唐国力强盛,社会安定,对各国有强大吸引力;

2.经济:经济文化繁荣;   3.政策:国家开放的对外政策;

4.交通:海陆交通发达

隋唐中外交流特点:1.范围广;2.国家多;3.经济文化双向交流;4.从官方到民间。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雕版印刷术

出现:唐朝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术(代表:《金刚经》)。

钻石免费 永久钻石免费

已有0人支付

网站作品版权归本站所有
学习资料下载大全_k12教育学习资料下载中心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小学全科学习资料下载 立即领取

发表回复

提供更多最优质最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