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名著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中小学全科学习资料下载 立即领取

专题04 名著阅读  

一、《经典常谈》

1.“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选文中的这段话出自《经典常谈》中的        篇,文中的“他们”指       。(   )

A.《辞赋第十一》。“他们”指汉代的东方朔、刘向、班固、张衡等人。

B.《<尚书>第三》。“他们”指济南伏生、传经的儒者

C.《<战国策>第八》。“他们”指战国时期的策士。

D.《文第十三》。“他们”指战国时期的说客。

2.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四章,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3.下列对两部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文学大家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经典常谈》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而是平铺直叙,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

D.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 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

②“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

③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

④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⑤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⑥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①远在33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就产生了。这是一种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商周时代还有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结构尚未定型,异体字较多。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使用的文字在作风上有很大的不同。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合称六国文字,也称古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而后者则已对传统正体做出了很大的改造。

②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叙》载,“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

③小篆比大篆已有所省改,但书写起来仍不利于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需要,因而在小篆基础上又产生了书写更为快捷的字体隶书。在秦时,小篆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而隶书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文字学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隶变”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④汉初由汉隶演变产生了草书字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汉末又出现了楷书, 楷书易于书写,字体规范,形成了真正的“方块字”,故为人民普遍接受,自汉以来一直通用至今。此外还有始于东汉盛于魏晋的行书,它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所以同样流行至今。

(摘编自张民权 郭凌鹤《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的理性思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

B.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六书”。它们同属于造字的条例。

C.战国时东方各国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秦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

D.比起“仓颉造字说”,《易•系辞》中说文字是由“后世圣人”造出来更自然合理。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民众的愿望是文字简化的源动力,是内因,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

B.《说文解字》保存了部分籀文的形体,它对于我们辨识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大有帮助的。

C.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D.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   )

A.刃、取、友、莫 B.炎、采、休、武

C.羊、桃、寒、秉 D.亦、念、甘、信

7.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

 

 

8.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推进汉字简化工作,对此亦有质疑之声。针对汉字简化问题,请结合材料及你的体验谈谈看法。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

③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④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

B.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

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

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

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

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

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

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

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

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

 

12.小语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读书卡片,请帮他填充完整并找出错误一项。

读书卡片

作品:《经典常谈》

作者:       

作品内容: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C.《说文解字》篇是我们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探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参考书目。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1)补写处读书卡空缺部分

(2)上面读书卡片作品内容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3)小语在阅读《<诗经>第四》一章中,对“诗言志”即诗歌的育人作用产生了兴趣,制作了下面的表格。请根据名著内容以及你的语文素养积累,帮他补充完整。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渊,就像脚踏薄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的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

 

13.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入卦那种东西。八封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 ,预言言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详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八封及阴阳行和我们非常熟习,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教这些道理支配着。

(选自《周易第二》)

(1)《经典常谈》的作者是_______,全书共_______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

钻石免费 永久钻石免费

已有0人支付

网站作品版权归本站所有
学习资料下载大全_k12教育学习资料下载中心 » 专题04:名著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中小学全科学习资料下载 立即领取

发表回复

提供更多最优质最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