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全很详细的语文答题技巧
很全很详细的语文答题技巧
1、环境描写的方法
① 修辞手法 ②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③ 多角度描写(听觉、视觉、嗅觉、远近、高低等) ④从心里感觉出发来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景物特征等
②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 渲染气氛
④ 烘托人物形象、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
⑤ 推动情节发展 ⑥ 深化作品主题
3、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题顺序:①开端…… ② 发展…… ③ 高潮…… ④ 结局……
4、一篇传记在表现人物上的特点
① 根据时间顺序 ② 侧面烘托人物的形象特点 ③ 选取典型事例
5、小说解题的诀窍
人物、情节、环境、主旨
(当问题涉及到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应尽力与其他两个要素尤其与主旨相联系思考)
6、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好处
① 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可行性、吸引力
③ 层层铺垫、步步设疑、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7、标题作用
① 线索作用 ② 紧扣情节 ③ 突出主人公的形象 (品质、特点等)
④紧扣(揭示)主题 ⑤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构思)
⑤ 具有象征意味、寓意(内容)
8、小说中的作用题常用答题方法
① 制造悬念,埋下伏笔 ② 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③ 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 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分析小说的结尾
①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尾
A.从结构安排上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 从内容安排上看,总结、深化、提升主题
②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
- 从主题上看, 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B.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 引人思考
③分析令人喜悦的结尾
A.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耐人寻味
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好处: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10、细节描写作用
① 具体、生动、鲜明的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凸显人物个性)
② 凸现作品的主题 ③ 展示故事情节
④ 增强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触动读者心弦)
11、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
①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②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③ 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12、情节作用题
①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 照应前文
⑤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 刻画人物性格 ⑦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13、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 照应题目 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
文中: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呼应前文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升华感情,深化主题(记叙文) 照应开头,结构严谨(议论文、记叙类文、小说)照应上文,前后呼应 画龙点睛 言有尽而意无穷
14、某联描写…的景象有何作用
① 描述美景(用自己的话) ②营造…的氛围 ③ 表达诗人的情感
15、古代战争的特点
肃穆、悲壮、激烈…
16、抒情方式
景情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① 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17、诗词分类
(1)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2)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3)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4)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5)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6)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7)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8)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18、描写景物的技巧
① 动静结合(衬托、化动为静、以动衬静)
② 虚实结合(虚的3类:神仙思性世界和梦境、已逝去之景、设想未来之景之境)
19、诗词鉴赏基本知识点
A.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B.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比拟、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
C.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D.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田园生活的向往、内心豪情、苦无知音的烦闷、乐观、不怕病不服老、渴望为国效力、一生漂泊的沧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对友情珍惜、对朝廷不会用人浪费人才之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20、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
21、小说中人称(人物形象)作用答题
① 人称本身的作用 ② 线索作用 ③ 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
④ 形成对比(对照) ⑤ 揭示主题作用
22、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23、结构作用答题样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环境的作用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 暗示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或风土人情),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③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暗示情节的结束等)
⑥ 揭示或深化主旨
24、结构作用题
① 过渡(承上启下、衔接自然) ② 照应(照应前文、后文)
③ 设置悬念、铺垫 (埋下伏笔) ④ 统领全文、总结上文
⑤ 深化主题、点题,揭示主题 ⑥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结尾)
⑦ 开头:统领全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⑧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⑨ 结尾:照应前文,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华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⑩ 伏笔、悬念:引人入胜,为下文埋作铺垫
25、词语作用
① 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叠词具有音节美的作用 ② 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③ 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④ 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2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①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②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③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27、12种修辞说明
| 名称 | 说明 | ★主要作用 | |
| 比喻 | 明喻 | 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 | 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征,使人容易理解,并引起想象。/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
| 暗喻 | 用“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 | ||
| 借喻 |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 ||
| 博喻 | 把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 | ||
| 通感 | |||
| 比拟 | 拟人 |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 | 拟人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了。/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 |
| 拟物 |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的修辞方法。 | ||
| 夸 张 | 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突出特征或作者的想象,加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的感情。 | |
| 引 用 |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 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 |
| 排 比 | 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 |
| 设 问 | 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
| 反 问 |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 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利,更富启发,语气更确定,感情更强烈。 | |
| 对 偶
(对仗) |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 |
| 反语 | 使用语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 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 |
| 反 复
(重复) |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 | 强调突出思想,加强与气,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间隔重复起到前后、首尾的呼应作用 | |
| 对比(对照) | 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 | 对照比较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出出来,表现作者鲜明的态度情感。 | |
| 借 代 |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借代。 | 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货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 | |
28、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9、病句辨析题辑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 介词“关于” “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 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 “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 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 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 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 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答题技巧】(1)注意题干的要求,看清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特别要注意若题干有“表意不明”要求,还应从句子有无歧义、矛盾上去考察
(2)做题思路:检查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是否搭配→→推敲词语有否重复→→关联词位置是否正确→→并列短语或句子语序是否合理→→个别短语有否歧义→→句子是否符合逻辑 (3)善用排除法
30、常见13类语病句子模型
(1)博会机构还对项目方案进行了评审、包装、征集。(并列成分要注意内部排序)
(2)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并列结构作句子成分要分别和各项都能搭配)
(3)该厂两次获省级大奖,三次被授优质产品称号。(多个句子共一个主语,该主语和各句要都能搭配).
(4)能否做好救灾工作,关键是干部作风要好。(考虑正反两面是否照应)
(5)该地区推广用棉籽饼菜籽饼喂猪。(误把宾语的长定语当宾语)
(6)通过大家批评教育,使我明白了这个道览理。(有介词或连词要考虑使用是否得当或是否缺少主语)
(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消费者所欢迎。(有两种表述方式的要注意两种结构是否杂糅)
(8)县里通知我们15日前去参加培训。(如有数量短语或介词结构就看是否产生歧义)
(9)我们要采取措施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禁止,防止,忌等有否定味,不需再用否定词)
(10)难道我们不应该不向雷锋同志学习吗?(多重否定或否定加反问要看句意是否造成表意相反)
(11)雷锋精神当然应赋予它新的内涵。(有代词的句子要注意指代是否明确或代词是否多余)
(12)句子有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考虑是否语序不当。
(13)有关联词就要注意位置和搭配是否得当。
31、如何读懂文言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32、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33、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
(5)兼词:诸焉盍旃叵
34、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