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全科学习资料下载 立即领取

七上背诵单

  1.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题,交代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草木茂盛的静态之景,呈现一派生机。)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洪波动态之景,描写深秋大海波浪翻涌的壮阔景象。)

(描写的是虚景,借助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一切的壮阔景象,呈现大海的气势和威力,表现诗人大海般的博大胸怀。)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作者通过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想要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寓情于景,借飘忽不定的“杨花”,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借啼声凄切的“子规”,表达对友人被贬他乡的伤感;

                          闻道龙标过五溪。“过五溪”体现路途之艰,贬谪之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的同情思念与关切。)

【主旨】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担忧、同情、牵挂及安慰、关切之情。

  1.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虚实结合,写旅途漂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仗工整。描写江面浩渺,风帆劲鼓景象,视野因之开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拟人,蕴含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趣,体现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运用典故,鸿雁传书报平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思亲思家之情。)

【主旨】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时节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景象,并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1.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白描。用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体现枯藤老树昏鸦,深秋毫无生气的萧瑟景象。)

小桥流水人家,

(动静相映。用温馨景色,形成反衬,使图景增添悲凉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画面感强烈,夕阳下山,天就要黑,而游子还孤身在外,道出天涯游子凄苦愁楚之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由有形的深秋悲凉之景到无形的心碎肠断之情,更显浓重的乡愁。)

【主旨】全曲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苍凉萧索的深秋晚景图,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5.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落花时节又逢君。

(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传达了江行的独特体验,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内心的憧憬和喜悦,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6.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既悲哀个人身世,也慨叹一个繁华时代的落幕。)

      【主旨】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让人体会到作者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用典,惆怅凄凉。)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主旨】抒发诗人思乡的惆怅,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8.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比喻,边塞荒寒凄冷,苍凉旷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描写戍边战士在芦管声中绵绵的思家、思亲之情。)

【主旨】直接抒情,写出诗人月夜闻笛的迷惘,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9.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议论,比对。一反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文人悲秋的传统。)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秋天明艳美丽的景致,表达诗人高昂的气概。)

【主旨】诗人因明丽秋景引发豪迈诗情,隐含他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仍乐观向上的心境和积极豪迈的气概。

10.★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设问,通过亲人盼询归期,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描写想象与亲人团聚。秉烛夜话的情景。)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主旨】这首诗既描写了诗人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凄凉和渴望与妻子团聚的恶归之情。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虚实结合,将梦境与现实相联系,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

【主旨】借写风雨梦境,抒发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12.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潼关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地势十分险要。)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拟人,以浩然之笔抒发冲破一切人生羁绊的豪迈情怀和勇攀高峰的志向。)

【主旨】全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古文】                       第 1 篇 咏 雪 《世说新语》

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①,与儿 女② 讲 论 文 义③。俄而④雪 骤⑤,公欣然 曰:“白雪 纷 纷 何 所 似⑥?”兄子 胡 儿 曰::“撒盐 空 中 差 可 拟⑦。”兄女 曰:“未若⑧ 柳 絮 因 风⑨ 起。”公 大 笑 乐。即公 大 兄 无 奕 女,左将 军 王 凝 之妻 也。

 

【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次兄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长兄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主题】本文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既流露出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赞颂之情,也表现出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课文注释】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③文义:文章的义理。④俄而:不久,一会儿。⑤骤:急。⑥何所似:像什么。⑦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⑧未若:不如,不及。⑨因风:乘风。因,趁、乘。

 

第2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①,期日中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③,去后乃④至。元方时年⑥七岁,门外戏⑥。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⑦?”答曰:“待君⑧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⑨。”元方曰:“君与家君⑩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⑫ 之。元方入门不顾⑬。

【译文】太丘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很久(您)都不到,(他)已经离开了。”丢下(他)而离开,(他)离开后友人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 “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很久(您)都不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听了)便大怒说:“简直不是人啊!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正午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连头都不回就进门了。

【主题】本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场景,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写作】①运用反衬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元方父亲的“交友以信”反衬出友人的不守信用。②细节微言、涵意无穷。全篇寥寥数语,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所涉人物形象鲜明。

【人物】元方:聪颖智慧、知书达理、善于应对。友人:不守信、粗鲁无礼,但能够认识到错误。

【课文注释】①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②日中:正午时分。③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④乃:才。⑤时年:当时的年龄。⑥戏:玩耍。⑦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⑧君:对别人的尊称。⑨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⑩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⑪信:信用。⑫引:拉,牵拉。⑬顾:回头看。

第 3篇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① 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段解] 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说”“乐”“君子”表明孔子尽情享受温习知识的乐趣,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为乐,不因不被人了解而生气,有君子之风。

 

曾子曰:“吾曰⑤ 三 省⑥ 吾 身:为人 谋⑦ 而 不 忠⑧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③乎?传⑩不习乎?”(《学而》)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段解]讲品德修养。强调“忠”“信”“习”,时刻反省自己。

子曰:“吾十有五⑪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⑫ ,四十而不惑⑬,五十而知天命⑭,六十而耳顺⑱,七十而从心所欲⑯,不逾矩⑰。”(《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段解]孔子自述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强调修养道德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

子 曰:“温故而 知 新⑱,可以 为 师 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子 曰:“学而 不 思 则 罔⑬,思而 不 学 则 殆⑧。”(《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段解]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必要性。

子 曰:“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 饮,在陋 巷,人 不 堪④ 其 忧,回也 不 改 其 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段解]讲个人修养。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高贵品质。强调人要有精神追求,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子 曰:“知之者㉓不如好之者,好㉔之者不如乐㉕ 之 者。”(《雍也》)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来作为快乐的人。”[段解]讲学习方法。使用顶真的修辞讲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子 曰:“饭疏食,饮水㉖,曲肱㉗ 而枕 之,乐亦在 其 中 矣。不 义 而 富 且 贵,于我 如 浮 云㉘。”(《述而》)

[译文]孔 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段解]讲个人修养,讲如何抉择富贵与仁义。

子 曰:“三人 行,必有 我 师 焉㉙。择其 善 者③而 从 之,其不善 者而改 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 们 的 缺 点 就 加 以 改正。”

[段解]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子 在川 上①曰:“逝者 如 斯 夫,不舍 昼 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流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段解]面对奔流不息、一去不返的河水,劝勉要珍惜宝贵时光。

子曰:“三军③可夺③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段解]讲个人修养。运用对比手法,将“志”与三军之帅相比,告诫学生志向不可轻易更改。

子 夏 曰:“博学而笃志③,切问而近思③,仁⑥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 了。”[段解]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要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写作】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等多方面内容,阐述了谦虚好学、珍惜时间的学习态度,勤于复习、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深远。②语言简洁,生动传神。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启示】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学思结合”的方法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其中关于为学之道和修身之道的论述对我们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课文注释】①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②说:同“悦”,愉快。③愠(yùn):生气,恼怒。④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⑤日:每天。⑥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⑦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⑧忠:竭尽自己的心力。⑨信:诚信。⑩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⑪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⑫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⑬惑:迷惑,疑惑。⑭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⑮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⑯从心所欲:顺从意愿。⑰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⑱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⑲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⑳殆(dài):疑惑。㉑堪(kān):能忍受。㉒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㉓者:代词,……的人。㉔好(hào):喜爱,爱好。㉕乐(lè):以……为快乐。㉖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㉗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㉘如浮云:像浮云一样。㉙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㉚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㉛川上:河边。川,河流。㉜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㉝三军;指军队。㉞夺:改变。㉟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㊱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㊲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㊳仁:仁德。

第4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① 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③志,非宁静④无以致⑤ 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⑥才,非志无以成学,淫⑦慢⑧则不能励精⑨,险⑩躁则不能治性①。年与时驰②意与日去,遂成枯落⑬,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⑬!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主题】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课文注释】①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②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③明:明确、坚定。④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⑤致:达到。⑥广:增长。⑦淫(yín):放纵。⑧慢:懈怠。⑨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⑩险:轻薄。⑪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⑫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⑬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⑭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第5篇 狼 蒲松龄

一 屠①晚归,担中肉尽,止②有剩骨。途中两狼,缀③行甚远。

屠惧,投以 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④。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⑤驱⑥如故⑦。

屠大窘⑧,恐前后受其敌⑨。顾⑩野有麦场,场主积薪⑪其中,苫蔽⑫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⑬担持刀。狼不敢前⑬,眈眈⑮相向。

少时⑯,一狼径去⑰,其一犬坐于前⑱。久之⑲,目似瞑⑳,意㉑暇㉒甚。屠暴㉓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㉔,意将隧入㉕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㉖尾。屠自后断其股㉗,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㉘盖㉙以诱敌。

狼亦黠㉚矣,而顷刻㉛两 毙,禽兽之变诈㉜几何哉㉝?

【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跟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为难,害怕前后一起遭受它们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走,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同样狡猾,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主题】狼在最初处于主导地位,试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虽处于被动地位,可是最终奋起自卫,先后杀死两狼。这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

【课文注释】①屠:屠户。②止:仅,只。③缀:连接、紧跟。④从:跟从。⑤并:一起。⑥驱:追随、追赶。⑦如故:跟原来一样。⑧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⑨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⑩顾:看,视。⑪积薪:堆积柴草。⑫苫(shàn)蔽:覆盖、遮盖。⑬弛:解除,卸下。⑭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前进。⑮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⑯少(shǎo)时:一会儿。⑰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⑱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⑲久之:时间长了。⑳瞑(míng):闭上眼睛。㉑意:这里指神情、态度。㉒暇:从容、悠闲。㉓暴:突然。㉔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㉕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㉖尻(kāo):屁股。㉗股:大腿。㉘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㉙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㉚黠(xiá):狡猾。㉛顷刻:一会儿。㉜变诈:巧变诡诈。㉝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第6篇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杞人忧天》

【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网站作品版权归本站所有
学习资料下载大全_k12教育学习资料下载中心 » 七上背诵单
中小学全科学习资料下载 立即领取

发表回复

提供更多最优质最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